八旗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回复: 0

绿联NAS私有云 DX4600 深度评测 – 更易用好用的 NAS产品 ...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4-19 16: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NAS 是啥,又能干啥?

NAS 的全称是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中文翻译过来是网络附属存储。
这个名字非常直观的说明了两点有关 NAS 的核心属性:网络连接、存储。
网络连接,意味着可以脱离有线的尾巴,没有距离上的限制。
存储,则意味着这是存储数据的专有工具,是专业的。
曾经,NAS 的应用场景是偏IDC 和商业用户的:


一个健壮的,能够容纳很多磁盘的主存储服务器(NAS),通过网络连接,可以为许多台 PC,甚至其他服务器,提供存储服务。把存储服务器独立出来,除了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存储服务器本身也往往会采用阵列的方式,提高在线率和提供数据冗余。让数据的可访达率和安全性,都有更好的保障。


上图是一些可能的阵列模式,条带化(Striping)、镜像(Mirroring)和分布式奇偶校验(Parity)。这些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冗余,当然阵列还有其他更多的模式,由于这不是一篇讲 RAID 阵列的文章,此处按下不表。
随着时代的发展,NAS 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盘时代的弊病——大公司肆意对用户文件的审查、不氪金就限速、存储上限有限制,不适合大规模等等,导致了 NAS 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数据存到自己手里,还是有很多好处的:隐私、可控以及易扩展。
另一方面,机械硬盘的平均每T 成本也不断降低,为这个趋势大大添了一把火。
根据欧洲知名存储企业 Backblaze 的数据,从2017 年开始,到 2022 年底,所有磁盘的平均成本下降了 36%。


在国内,如果你不介意买点二手矿盘的话,每 T 成本甚至可以低到 70 人民币左右。这个价格,甚至比很多网盘的扩容成本更低了。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如果说企业用户,用 NAS 是为了存储业务数据;那么个人用户呢?最直观的回答, 就是作为网盘的替代品,最好还能做网盘做不了的事。
例如说,借助 Docker 的强大扩展性,我们还能跑智能家居服务、内网去广告 DNS 服务器等等等等。当你有一个能够 7*24 小时开机的服务器时,想象空间就足够大了。
但,普通用户,要想愉快的使用 NAS,仍需要跨越技术上的难关。
传统的 ,软硬件一体的 NAS 品牌有群晖(Synology )、威联通(QNAP)等;以软件系统为卖点的,有 Truenas、Unriad和OpenMediaVault,等等。
但这些产品,要么价格高昂的同时,配置却很低;要么需要很高的上手难度,你不懂一些基本的网络和 Linux 系统知识,就很难玩得转,这就让很多 NAS 潜在用户知难而退。
我自己,作为一个 NAS 发烧友,也是花了一两年时间入门,随后慢慢精通的。无论是上手系统,还是研究硬件配置(组装),都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
包括现在,每次重新配置 NAS,让所有服务准备就绪,都会成为我一件感到头痛的事情,能不动,就尽量不动。
追根溯源,虽然市面上绝大多数 NAS 产品,都是民用的。但设计思路有很强的历史包袱,仍然是面向有配备系统管理员的企业用户,和少量极客用户的。或许功能强大,可绝谈不上好用和易用。
二、绿联 DX4600 私有云开箱及体验

开箱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关注和了解到绿联 DX4600 这款产品。
首先,绿联DX4600在一个不错的价位上提供了优质的硬件水平:
N5105处理器+8G 内存(可扩展为 16G,双通道)+4 个 3.5 盘位+2 个 M.2固态盘位的组合,在满足了大多数家庭用户的需求同时,也提供了不错的扩展性。
其次,系统。对于一个国内有互联网思维的团队,能不能针对用户需求,放下 NAS 沉重的历史包袱,拿出点真正优秀体验的东西来,这点我是非常好奇的。当然在用了一阵之后,应该说,这份答卷还是有点东西的。
不吊胃口了,接下来看绿联 DX4600 的开箱和实测吧。


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机身,表面是做了喷砂处理,整体做工极好,整体无毛刺,细节也很注意。这点比部分大厂还在用塑料那可强太多了,也比大部分第三方做的 NAS 机箱,做工要更讲究。不愧是做数码配件起家的绿联。


前面板是磁吸的,掀开就是硬盘位。这个设计很巧妙,挡灰尘,同时也更美观。
硬盘托架也值得一说,全免拆卸设计,安装起来不需要用到一颗螺丝,对家庭来说,非常友好。我新买的硬盘没附赠螺丝,当时心里还有点担忧,看到这个设计就放心了。5 秒钟就可以安好一块盘。


背部是进风口,自带了金属磁吸的防尘网。某个厂商确实应该好好学学了,光一个第三方防尘网配件,淘宝上就能卖到 100 元,便宜谁了呢?
2 个 2.5G 的网口也在这一面。还有电源口,以及两个 USB3.0的接口,和一个 USB-C,比较齐全。


想加内存和安装 M.2固态怎么办呢?底部拆卸几颗螺丝,就可以看到了,整体做的很规整,拆装也都很简便:


为了深度体验绿联 DX4600,我选择了一块致钛 PC005 512G 版本,又拿来了一个 16T 的 HC550 。


UGOS 系统体验

全部流程我就不说了,捡要紧和印象深刻的部分,聊聊我对UGOS 系统的体验吧:
易用程度高。举个例子,配网环节,插好网线机器上电后,打开手机 APP 扫描,3 秒就可以注册配对。进去之后检测到我没格式化的硬盘,会一路提示我格式化,然后配置存储空间。基本上一气呵成,没有任何有技术门槛的部分。对于小白用户来说,再好不过了。
全平台,而且只需要一个 APP。



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我反正就一个感觉,终于解放了。
为了一个 NAS,要安装动辄四五个 APP,分别负责文件管理、相册、视频、音乐……这基本上就是旧时代的 NAS 体验。说实话,很痛苦,也很反直觉。明明都是可以集成的功能,对不对?到了绿联 UGOS 上,总算是来了。而且全平台的体验都很一致,更新也很及时。

基本上可以说是最像“把网盘搬到家里”的体验了。本来就该这样。

当然,也不能光说优点,目前 Mac 和 Windows 端的 APP 有个体验上的缺陷,不同的功能打开,不会在同一个窗口上设置多个标签页的形式,反而会打开一个新窗口。这点还需要等待厂家后续的更新来完善。
UGOS 的功能整体还是以简洁易用为主,没有做复杂的权限管理,但针对家庭和小团队的场景做了一些针对的优化。例如说除了能够配置多用户之外,还有公共空间。如果我是个小的团队,我就可以把一些公用的文档放在里面了,方便大家随时取用和下载。

如果是和朋友或者客户分享文件呢?也可以生成对外分享的外链,设置过期时间和密码,从结果来说,这和网盘基本上做到同等体验了,区别在于,NAS 的话,你的东西是自己的。



不过额外需要提醒的是,走外链分享,和在 APP 下载自己 ID 文件还是不太一样的。外链分享是通过绿联的云服务器中转(下载文件的时候可以看到,地址是以https://s3.ugreen.cloud 开头的,走了绿联的s3 服务),这种情况下还是要谨守法律法规的,而且下载速度也受限制于你的服务器和绿联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如果想要跑满速度,还是要在绿联云 APP 里面,去下载,这个时候就比较理想了,走的是 P2P 点对点,理论上可以跑满家宽的上行。



以上是我在 APP 里,用 5G 网络下载的速度,可以看到还是相当不错的。
自带的远程访问体验比较好。速度上面有放图了,还是不错的。出门在外用 5G 网连到家里速度也比较好,基本上只需要 1~2 秒的时间,就能和 NAS 建立连接。然后搭配上 App 内置的文件管理、相册等功能,可以无缝同步回 NAS。尤其是相册和通讯录,是可以开启自动同步的功能的,希望拍照片和视频,又担心手机存不下的用户会很喜欢这一点。毕竟云盘再怎么大,也不会给你 16T 的空间来存。
绿联云影院,作为集成到 App 内的服务,也可以享受到 P2P 直连的红利。我知道很多 NAS 玩家,说到影库管理,都是 Plex 和 Emby(实际上,这些在绿联的 Docker 里也提供了对应安装模板和教程),但是这些一来需要额外付费,二来需要用户有公网 IP(或者额外配备Frp 等内网穿透工具,受限于中转服务器的带宽),体验上会没有那么无缝。


绿联云影院就没这些问题了。而且本身 App 完成度也不错,内置刮削(当然,刮削好的也可以识别同目录下的 NFO,我更习惯用第三方单独刮削命名后统一管理),还能邀请朋友一起看,或者把影片分享出去。
从功能层面,或许没有 Emby 的多样性;但高频功能打磨的不错,做好的这些功能基本都是我的刚需。尤其是朋友/家人出门想看点片子,我现在就可以直接一键分享给他了,让他连上家里的 NAS,享受我收集的高清影库。
内网测试

另外,我相信大家还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绿联 DX4600 搭载了 2.5G 网口,那么内网实际体验是怎么样的,能不能体验到超越千兆的极速。
我的绿联 DX4600 接在了 2.5G 交换机下,以下的测试都是和另外一台也接在交换机下,有 2.5G 网口的 Unraid 服务器做的。
首先测试理论性能。绿联 DX4600 由于安全起见,默认没有给 SSH 的 Root 访问权限,因此我选择在 Docker里安装了一个 Iperf3 镜像,我用的是 ajoergensen/iperf3这个镜像。让绿联 DX4600 作为 Iperf3 的服务端,Unraid 作为客户端。


可以看到,在内网环境下,可以稳稳跑到 2.5G 的极限。
第二个测试,是在虚拟机中的 Win11 系统作为中转,从 Unraid 服务器中拷贝几百个 G 的影视文件,到绿联DX4600 的那块 16T 机械盘中。虚拟机的宿主机也有 2.5G 连接,这样可以确保没有网络瓶颈。


实际测试下来,由于 SMB 协议的损耗,以及机械盘读取写入性能在这摆着,最终写入成绩是 141MB/秒,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我两边都用固态,或者绿联 DX4600 测,用两颗 M.2组成读写缓存,就能突破这个瓶颈了。


之所以笃定是机械盘的瓶颈,我在绿联的任务管理器里可以看到,网络下载最高可以飚到 196.9MB/秒,但是写入拖了后腿。所以如果你也有大批量的读写的话,两颗 M.2都塞满还是很有必要的,读写缓存可以有效提高性能。
三、总结

对于绿联 DX4600 这款产品,我觉得定位上还是挺明白的。
对于传统的 NAS 厂商那部分用户来说,主打的就是一个易用性,降低 NAS 的门槛,让你几乎不需要有学习成本,就能够享受到把云盘搬到本地的体验。
对于极客用户来说,有些人可能觉得,是不是太小儿科了?但是极客用户维护 NAS 也是要成本的。无论是硬件的拆装,还是自托管网盘、相册、视频服务,都需要时间。所以说,对于那种想要“养老”的极客用户来说,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更何况绿联 DX4600 也支持 Docker 了,有了 Docker,就有无限的潜能。如果说有什么要加以鞭策的话,那就是既然支持了 Docker,下一步绿联是不是能够支持 Docker-compose,进一步开发下 Docker 的潜力给部分高阶用户?
总得来说,我对绿联 DX4600 的印象还是挺好,主打易用和好用,是一个很好的路线,而且从产品体验上来说,也确实做到了这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旗云

GMT+8, 2025-10-11 19:47 , Processed in 0.1435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