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ersonal computer was the bicycle of mind……as history unfolds if we look back, and it is the most awesome tool that we ever invented。
个人电脑是大脑的自行车。我坚信如果将来有人回顾人类历史,计算机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Steve Jobs
乔布斯曾在 1980 年把个人电脑比作「大脑的自行车」(bicycle for the mind),这源于乔布斯儿时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发现人类骑自行车的效率最高,甚至高于汽车和飞机。
自行车绝对速度不占优势,每一公里消耗的热量却是最低的;随时随地的可用性最高,可以骑行非常近、也可以长途,也是老幼皆宜的工具。
比起传统个人电脑,将个人计算移到云上,或许更加接近「大脑的自行车」。
以一块处理器的利用率而言,传统个人电脑可能有 2/3 的闲置,且很难时刻弹性,算力过去是由硬件厂商的封装决定。无影云笔记本想展示的未来可能是,计算力和硬件形态无关,只和人们的计算需求有关。
你是否想过,灵活改变⾃⼰的电脑?我们希望和无影的用户聊聊,看看他们如何在不同行业的场景下,创建不一样的计算机形态。
一部电影,几十亿核的 CPU
16 年前,宋文创办了 FIRST 青年电影展,这些年 FIRST 走出了文牧野、忻钰坤、周子阳等一大批优秀的导演,也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电影的多义样本。
每年电影节里宋文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新一代的电影力量 。
其中在 FIRST 训练营,让年轻创作者在极限的创作条件下完成拍摄和制作。宋文表示,过去他们依赖传统数字硬盘工具制作,但影片的多点制作、有限的传输周期,让创作者想要兼顾效率和质量的挑战极大。
2016 年与韩国著名导演罗泓轸(代表作《黄海》)合作的训练营令宋文印象深刻,当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 11 支短片的制作。罗泓轸作为训练营导师需要及时对这些作品进行提出指导意见,比如哪些素材可以通过、哪些需要重拍。
然而罗泓轸身处韩国,创作者分布在杭州、南京等不同城市,素材传输就成了大问题,动辄上千 G 的素材在线传输十分耗时。宋文告诉我们,这种多点制作的系统也是电影行业一直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有了大制作验证过的成熟技术,宋文也开始尝试在 First 引入无影来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同时将很多跨地域多点制作的协作流程放在了云端。
宋文希望为更多青年导演提供更方便的前沿的技术能力,让大家更能把专注力放在电影创作本身之上,而不是因为繁琐低效的制作流程束手束脚。他说,导演应该扎根好故事的现场,而不是等待在进度条里。
一辆智能汽车,数百人协作工业文件
此时,她想到了刚对开发者开放的无影架构。从专注会议场景跨越到个人办公领域,对于郭丹来说是全新的尝试。而作为产品经理还需要面临另一种挑战,就是想法总是很美好很大胆,但真的可以完整的落地吗?
郭丹对这款产品的想法在内部其实也存在争议。无影是一个 B 端产品,显示器则更面向 C 端,应该怎么将两者整合?账号如何统一?运维问题怎么办?核心用户是谁? 一键变成云电脑
江浩在六年级首次用上了云电脑,他一开始甚至要花一分钟才能输入账号密码,而到了毕业时,江浩已经在云电脑上编写了⼗多个⼩程序,在入学初中前的暑假时,他还「偷偷」在家登录云电脑账号,「怀念当时在云机房里上课的感觉」。
枫树岭镇中心小学校长姜军建认为,「云机房」没有主机、没有 CPU 和硬盘,这个形态本身就让学生产生了对信息科技的浓厚兴趣。非科班出生的乡村老师,也不用担心没有能力管理几十台机器,几乎所有功能都是一键可以配置的。